未来五年里,智能化肯定成了发展的风向标。
到2025年的开源鸿蒙技术大会上,开源鸿蒙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的主席陈海波,特别明确地指出了数字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战略进入关键攻坚阶段,目标是在2027年底之前,让所有央企和国企的产业链实现100%的信创替换,而国产系统软件的替代路子则得有一些突破性的方法。
华为宣布鸿蒙5的终端设备已经突破2000万,比起刚达到1000万用的两个月时间里增速可不是盖的,这与AI技术的深度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共鸣。“AI + 原生鸿蒙”成了国产替代市场上最引人关注的探索方向之一。
这个配合到底是纯属巧合的技术堆叠,还是说真是解决国产替代难题的必由之路呢?
AI 与原生架构构筑替代根基
国产系统软件想要替代,最头疼的地方还不是别的,就是自主可控不够稳,技术对接又跟不上。
原生鸿蒙和AI的深度结合,正从系统底层架构上解决这个难题。跟以往把AI功能加在传统操作系统上的方式不同,开源鸿蒙把系统与AI的融合作为架构发展的核心,打造出了“原生安全 + 智能协同”的双重技术基础。
在安全基础方面,鸿蒙的创新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的微内核成为业界第一个拿到 CC EAL6 + 认证的操作系统内核,这个从内核层面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结合全新的星盾安全架构,实现了硬件级别的“一文一密”防护。
就算设备的硬盘被拆掉,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完全满足政企用户对数据主权的关键需求。
与此相比,像Visio这样的海外软件,基本都得倚赖Windows系统,其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又容易出现无法掌控的隐患,这也是一些企业一直坚持用Windows6、7等老旧版本,迟迟不敢升级的重要原因。
引入AI技术后,原生鸿蒙的适配能力发生了本质提升。针对国产芯片多样化带来的适配难题,鸿蒙搭建了一个覆盖中小模型部署、大语言模型结合、芯片适配以及模型加速的全链条AI端侧能力体系,顺利实现了对x86、ARM、RISC-V等多种架构的支持和兼容。
要比起来,龙蜥操作系统虽然也在推动AI和操作系统的结合,但主要还是聚焦在服务器端的算力调度方面。而在终端设备的全场景适配能力上,与鸿蒙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布局。
从 “被动适配” 到 “主动共创” 的范式转变
操作系统的真正较量,实在就是生态圈的比拼,而国产替代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在于生态体系的不足。
“AI + 原生鸿蒙” 的关键意义在于让我国软件行业不再只是被动模仿“功能对标”,而是主动进行“生态重建”与创新。这跟传统国产系统只想着“替代 Windows”的做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鸿蒙采纳“领域头部协同”策略,在每个应用行业联合领先的软件开发企业共同打造生态圈,比如钉钉、WPS、万兴科技等公司的深度加入,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以万兴科技为例,和华为盘古大模型合作,不仅把万兴天幕音视频大模型深度融合进去,还开拓出了一条“系统 + 模型 + 应用”相互协作发展的新路子。
鸿蒙版的万兴图示不仅能实现多端云端同步创作,还通过私有化 AI 部署,解决了敏感数据处理的难题。这种“功能 + 安全 + 服务”的结合,远比海外同类工具单一的特点强得多。
生态量级与用户习惯的双重考验
虽然“AI + 原生鸿蒙”表现出很大的潜力,但要成为国产替代的“最佳方案”,还得克服生态规模不够大和用户习惯难以改变这两大难题。这也正是所有新兴操作系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的磨难。
从用户角度来看,鸿蒙PC大概有1.2万款适配应用,虽然涵盖了主要的办公场景,但和Windows超过3500万款、macOS超200万款的应用数量相比,差距挺大。而且,像Adobe全套软件的适配率也就只有62%。
虽然鸿蒙政企通用办公平台已经突破了100家适配企业,涵盖了3800万家单位,但在工业设计和高端制造这些专业领域,适配的深度还得再提高。
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硬件成本又成为一道难题。长期用 Windows 的企业用户,得花时间去适应新的操作流程,而一些基层单位依然选择“Windows + 国产系统”双轨操作方式,国产化水平还不到40%。
在用户端,鸿蒙电脑由于用了自家研发的芯片和新颖的设计,价格比配置一样的 Windows 电脑要贵一些,可能会让普通消费者觉得不太容易接受。
挺令人高兴的是,行业正一起努力破解这些难题。华为拿出10亿“天工”计划帮扶开发者,开源鸿蒙 AI Model SIG也已经集合了开鸿智谷、佳都科技等企业,制定模型部署的标准,至于机器人PMC的启动,更是要把生态圈拓宽。
信创政策持续推进,政企市场规模化替代的步伐也在加快,为生态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舞台。而AI技术在优化操作体验方面的提升,也会推动用户使用习惯的迅速转变。
久联优配-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股票大盘-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