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浓厚氛围中,9月28日,由中核集团主办的“核你在一起·共筑科普新生态”全国科普月核科普主场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
科普是连接核技术创新与社会理解信任的关键桥梁。核能科普是核能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是核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核能科普要让公众加强核科技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核科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前瞻性、基础性战略地位,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从事核科技研究的兴趣,提升公众对核能报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首席网络安全官孟琰彬介绍,自中核集团发起核科普联盟倡议以来,通过创新核科普手段,构建优质内容体系,丰富核科普载体,核科普生态圈初见成效,构建起了多主体协同机制,持续擦亮了一批优质科普品牌,培育了内外部核科普队伍,打造了系列科普产品,并依托公益项目推动核科普走进校园、深入基层,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活动现场,先后举行了第五届N宇宙科幻奖、第五届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等活动,发布了中核研学生态共建路线及核科普融合出版基金项目成果,并见证了由“政、产、学、研、媒”多方代表共同参与的核科普生态圈聚力启动仪式,全面展现了核科普生态建设的扎实基础与协同推进的新格局。其中,“共建·分享”环节成为本次活动亮点,多位代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新生态”的共建理念与实践路径。
在科幻创作领域,N宇宙科幻奖获奖者刘春林、卢远方分享了如何运用科幻叙事将重大科技工程转化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生动故事。短视频单元一等奖获得者张翔飞通过分享动画视频《朝夕一万年》的创作过程,探讨了如何实现核知识的“可视化”与核安全的“可感化”。青海省海北州常务副州长赵海平详细介绍了原子城红色研学路线如何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核科普实践深度融合。《探秘核世界》作者、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蔡幸福分享了其心怀播撒科学种子的希冀,在科普创作中不断探寻“科学严谨性”与“传播趣味性”平衡点的心路历程。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副总经济师、中国原子能出版社社长王朋系统介绍了通过体系化工作与创新机制来共筑核科普新生态的实践。核科普联盟成员、知乎化学领域优秀答主孙亚飞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如何运用新媒体平台将复杂的核知识“翻译”成通俗故事,实现精准传播和“破圈”效应。在科普讲座环节,中国同辐总工程师刘蕴韬以《核惠民生》为题,用大量实例系统介绍了核技术如何服务国计民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核”就在身边。
活动伊始,与会嘉宾共同参观“核惠民生”科普展览区,在展陈前驻足观看、交流探讨。同期,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置“核育人才・共创未来”主题展区及“核惠民生”奇妙之旅互动打卡,通过核技术医疗、核能供暖等主题展区与集章活动,多形式展现核技术惠民应用。
本次活动由中国核学会、中国科学技术馆支持,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中核传媒、战略规划总院共同承办,旨在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核科学的认知水平,为我国核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推动核科普生态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大科普”格局。(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华)
久联优配-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股票大盘-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