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要说起什么最让大家伙儿揪心,那恐怕就是这没完没了的雨水了。
尤其是山东和河北的朋友们,估计对“出门像渡劫,伞都被吹飞好几次”这句话深有体会。
从这个月16号开始,这两个省份的不少地方就遭受了强降雨的袭击,有些城市,像山东的潍坊、青岛、日照,更是直接拉响了暴雨红色预警,这可是最高级别的警报,意味着雨下得又大又急,影响范围还特别广。
这雨一下起来,根本就不是我们平时盼着的那种“清凉解暑”的小雨,而是实实在在的“城市防汛照妖镜”。
您看看那些新闻画面,河北沧州大街上泡在水里的车,水都快淹到车牌了,车主们的心里得有多难受。
山东潍坊有个小区更夸张,地下车库直接就变成了“水库”,物业连夜调了好几台抽水机,都来不及把水抽出去。
平时看着光鲜亮丽的城市,在几场大雨面前,一下子就露了馅,变得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那么,这雨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它会下得这么大,持续时间还这么长?
说起来,这背后有个“幕后推手”,就是远在海上的台风“玛娃”。
您可能觉得奇怪,台风不是应该在南方沿海一带活动吗?
怎么会把雨水送到北方来?
其实啊,台风虽然离得很远,但它外围的环流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泵,源源不断地把太平洋上大量的暖湿水汽抽上来,然后通过大气环流,像不要钱似的,一股脑儿地往我们华北地区送。
与此同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个“大胖子”又特别强盛,还赖着不走,它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这些从海上送过来的水汽牢牢地挡在了山东、河北这一带,让雨带就这么“钉死”在了这里,想走都走不了,只能不停地往地面“倒水”。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阵儿一阵儿的雨,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持续性输出”,雨量想不大都难。
这场雨,说它把城市打回了“原形”,一点都不夸张。
咱们平时看城市,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宽敞平坦,一片繁荣景象。
可一旦暴雨来袭,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第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城市里水泥地、柏油路越来越多。
这些硬化地面,把城市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雨水根本没办法渗到地下。
您想啊,以前下雨,雨水能渗到泥土里,能被绿化带、草地吸收一部分,剩下的才会流走。
可现在,城市里处处是水泥,雨水没地方去,只能全部积在马路上,越积越多,最后就形成了内涝。
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城市穿上了一件“雨衣”,把地表水都给兜住了。
再一个,就是我们城市的排水系统。
很多地方的排水管网,都是几十年前修建的“老底子”。
那时候,城市规模小,人口少,降雨强度也相对小一些,老管网可能还够用。
可这些年,城市发展得多快啊?
新的小区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地面硬化面积也越来越多,极端天气也越来越频繁。
老旧的排水管网,就像一个容量有限的小水桶,面对洪水般涌来的雨水,根本就接不过来。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血管,如果血管太细太老化,血液循环自然就不畅。
所以,很多新开发的楼盘,地基挖得深,地下室、地下车库做得大,结果一场暴雨,地下室就可能被淹,损失惨重。
就拿之前济南暴雨内涝损失18个亿来说,那可不是个小数目,今年青岛又重演了类似的情况,这都说明了城市排水系统升级的紧迫性。
有人可能要问了:“不是说咱们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吗?怎么关键时候还是‘看海’?”“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大家伙儿都听过,就是希望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的时候能吸水、蓄水,旱的时候能把水“吐”出来用。
咱们也确实在努力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铺设透水砖、修建下沉式绿地、建设雨水花园等等。
有些地方还建了地下管廊,把水、电、气等各种管线都集中在地下,避免了马路“开膛破肚”,也提升了管网的整体排水能力。
但是,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特别是那些已经建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城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改造起来难度大,耗时也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五六年时间,对于一个城市整体的“海绵化”改造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
而且,这种改造往往需要“伤筋动骨”的大手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
所以,虽然我们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要全面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让每个角落都能“吸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
更让人愁眉不展的是,这波雨水还没完全过去,下一轮降雨就已经在路上了。
气象台都直白地说了,下旬的雨“更值得警惕”。
从20号到24号,河北东部、山东西部这些地方,又是暴雨的重点区域。
您想想看,之前下了这么多雨,地都快“喝饱”了,现在再来一轮暴雨,地下的土层吸饱水以后,会不会增加山体滑坡的风险?
这确实让人捏一把汗。
很多村里的老人都说,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邪乎”的天气,一个月下了半年的量,这确实是反常的。
台风外围的水汽和副高,就像一对“难缠的组合”,死死地把雨带锁在华北,不把这片区域“灌饱”不罢休。
这场雨,不仅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考验,更是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直接冲击。
那些住在低洼小区的居民,估计最近晚上都睡不好觉,得随时准备挪车,生怕一觉醒来,自己的爱车就成了“泡水车”。
农村的情况更惨,大片的菜地被淹,辛苦搭建的大棚塌了不少,那些辛辛苦苦劳作的菜农们,看着自己一年的心血就这么付诸东流,只能蹲在田埂上默默抽烟,那种心酸和无奈,谁又能体会?
所以啊,咱们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真的不是专家在电视上分析得多么头头是道,也不是报告里写得多么宏伟的规划,而是最最朴素的一个愿望:下雨天,能穿着干鞋,安安全全地回家。
这要求高吗?
一点都不高。
路修得再宽,再漂亮,可一下雨就得划船才能走,那有什么用呢?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只是抱怨。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也越来越频繁。
但这恰恰提醒我们,城市发展不能只顾着“地上”的光鲜亮丽,更要注重“地下”的“良心工程”。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在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它的成长和完善需要时间。
未来的城市建设,真的要转变观念。
我们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让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速度,跑赢城市扩张的速度;我们要提升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让大家能提前做好准备;我们也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海绵”的作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治理理念的转变。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在面对未来的风雨时,真正做到“不慌不乱”,让居住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久联优配-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股票大盘-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